湘漓镇:绩效考核助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
?
自2022年以来,湘漓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创新绩效载体,将民族团结相关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,采取“1+1”三大模式开创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。
“本土+云端”,用民族事迹讲“党魂”
湘漓镇以绩效考核为“指示牌”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绩效考核目标,将学习宣传教育作为重点考核标准,灵活运用“学习强国+八桂先锋+各大民族网站”,针对性制定《中央民族工作精神》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的学习课程,采用“理论讲解+事例说明”的方式加强干部群众理解。
线下,该镇由少数民族老党员、驻村工作队员、村“两委”干部组成的基层宣讲队伍,利用党员大会的时机,讲好少数民族党员为区内政治经济发展做出重大奉献的伟大事迹,持续开展党史普及群众宣讲活动。
目前,湘漓镇已组织开展宣讲50多场次,覆盖党员群众2000余人。
“研学课堂+沉浸式”,用红色历史颂“党恩”
2022年,湘漓镇以绩效考核为“新引擎”,与优秀两新党组织广西君杰生态园共建红色研学课堂,积极开发研学精品课程,通过深挖用好兴安本地红色资源,设置湘江战役爱国主义沉浸式课程,与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体验式课程衔接,通过沉浸式体验,用身心回顾红色历史,厚植红色基因。
此外,湘漓镇还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柳州市鹿寨县参观红色博物馆,由少数民族讲解员讲述瑶山剿匪的感人事迹和温暖故事,让党员干部们深刻感受到与少数民族同胞的鱼水情深。
“文化+旅游”,用民俗文化聚“党心”
据介绍,湘漓镇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绩效考评体系,积极探索“党建+民俗”的文旅发展新模式,深入挖掘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。
譬如,将花桥打渔村“接龙头”仪式成功申请为兴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,还将打渔村“鸬鹚精神”融入“五彩党建北渠欢歌”党建品牌之中,依靠“陡江古韵”田园综合体,打造一条特色“党建+民俗”乡风旅游线路,由本地群众担任讲解员,将非遗文化讲解作为特色主打项目,在旅游中植入民俗文化党课教育内容。
截至目前,该镇共吸引6万余游客参观游玩,有力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。